全球里程碑事件
GLOBAL MILESTONE EVENTS IN CRYOMEDICINE

1949年,英国科学家Polge
发现甘油可以用作冷冻保护剂对精子在低温下进行保存
1949年,英国科学家Polge
发现甘油可以用作冷冻保护剂对精子在低温下进行保存
甘油作为世界第一种冷冻保护剂的主要原料,使人类首次实现了精液的高效冷冻储存,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兴建的人类精子库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目前全球每年实施近200万试管婴儿与100万人工授精案例,治愈了全球近80%不孕不育患者,为患者带来了迎接新生命的机会。
1949年,英国科学家Polge
发现甘油可以用作冷冻保护剂对精子在低温下进行保存

1959年,英国Lovelock和Bishop
发现DMSO在生物体深低温保存中的抗冰晶作用
1959年,英国Lovelock和Bishop
发现DMSO在生物体深低温保存中的抗冰晶作用
1959年,Lovelock和Bishop使用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phoxide, DMSO)成功实现了公牛精子的慢速冷冻保存,发现了DMSO这种新的冷冻保护剂。
1959年,英国Lovelock和Bishop
发现DMSO在生物体深低温保存中的抗冰晶作用

1967年,世界上第一位冷冻人
詹姆斯·贝德福德博士保存在美国人体冷冻学会(Alcor)
1967年,世界上第一位冷冻人
詹姆斯·贝德福德博士保存在美国人体冷冻学会(Alcor)
拉开了人体组织器官低温保存及复温技术研究的序幕。目前全球能够独立实施人体冷冻的机构有5家,中国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是亚洲唯一一家能够独立实施人体冷冻的机构,并于2017年完成中国本土首例人体低温保存案例。
1967年,世界上第一位冷冻人
詹姆斯·贝德福德博士保存在美国人体冷冻学会(Alcor)

1972 年,低温物理学家P.Mazur等人
提出冷冻损伤的“两因素假说”
1972 年,低温物理学家P.Mazur等人
提出冷冻损伤的“两因素假说”
1972 年,低温物理学家P.Mazur等人提出冷冻损伤的“两因素假说”,一个因素由于过快冷却所产生的胞内冰晶导致细胞损伤,冷却速率越快,细胞内冰晶形成越多越容易导致此损伤;另一个因素是由过慢冷却所产生的溶质损伤所造成,冷却速率越慢,导致细胞外溶质浓度升高,产生细胞内外渗透压差,随之细胞脱水细胞内渗透压上升,导致细胞损伤越大。
1972 年,低温物理学家P.Mazur等人
提出冷冻损伤的“两因素假说”

1980年,美国纽约血液中心Rowe
对液氮温度下保存12年之久的红细胞进行复苏成功
1980年,美国纽约血液中心Rowe
对液氮温度下保存12年之久的红细胞进行复苏成功
细胞低温保存与复苏的成功,对于生殖医学、免疫学、再生医学等学科的临床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为全球每年近17.6%生殖功能障碍患者、2000万肿瘤患者,200万急需组织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1980年,美国纽约血液中心Rowe
对液氮温度下保存12年之久的红细胞进行复苏成功

1987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贝尔泽教授
发明了UW低温保存液
1987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贝尔泽教授
发明了UW低温保存液
UW保存液的发明,大大提升了细胞与离体组织器官保存的质量与保存时间,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上万种各类深低温冷冻保护剂,有效减少了细胞及组织器官中近70%的冰晶形成,延长与改善了全球每年近13万接受器官移植患者的寿命与术后生活质量。
1987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贝尔泽教授
发明了UW低温保存液

1991年,世界首例混合脐带血移植手术由中国医学专家沈柏均教授
(银丰生物集团首席科学家、山东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成功实施
1991年,世界首例混合脐带血移植手术由中国医学专家沈柏均教授
(银丰生物集团首席科学家、山东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成功实施
自此开启了脐带血干细胞治疗重大血液性疾病的序幕,目前全国7家脐血库冻存脐血总计262万份,累计应用治愈患者超过3万例,占全球总应用例数的35%,脐血干细胞的应用挽救了数以万计被血液性疾病所危及生命的患者。
1991年,世界首例混合脐带血移植手术由中国医学专家沈柏均教授
(银丰生物集团首席科学家、山东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成功实施

2017年,完成亚洲(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
开创研发多项首创技术及设备设施
2017年,完成亚洲(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
开创研发多项首创技术及设备设施
2017年,银丰生科院成功实施亚洲(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案例,首次变革性地采用微创双通路体外循环灌注方案,极大减轻了志愿者身体创伤;自主研发并建立起YF系列低温/深低温保护体系,研制出世界首台基于空气涡流原理的高精度低温程序降温设备,填补了全球程序降温仪器从室温持续曲线降温至-196℃的技术空白以及解决了对各类大体积组织器官及人体保存等大尺寸降温仪器需求的空白,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出口流通。
2017年,完成亚洲(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
开创研发多项首创技术及设备设施

2023年,世界首例将玻璃化保存
纳米加热复温的大鼠肾脏成功移植
2023年,世界首例将玻璃化保存
纳米加热复温的大鼠肾脏成功移植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UMN)John Bischof教授团队首次将玻璃化保存-纳米加热复温的大鼠肾脏成功移植,本研究显示通过玻璃化和纳米复温技术可以使长期器官冷冻保存而后移植成为可能,这一技术突破或可彻底改变器官移植领域的现状,使用于移植的器官库成为现实,提升移植器官的使用率。
2023年,世界首例将玻璃化保存
纳米加热复温的大鼠肾脏成功移植

2024年,国际低温生物学会前主席高大勇团队
开发出单模电磁共振(SMER)复温技术能够快速均匀地复温样品
2024年,国际低温生物学会前主席高大勇团队
开发出单模电磁共振(SMER)复温技术能够快速均匀地复温样品
国际低温生物学会前主席、华盛顿大学低温生物医学工程和人工器官中心高大勇团队带来新的复温技术突破。他们开发的单模电磁共振(SMER)复温技术能够快速均匀地复温样品。这是一种基于麦克斯韦理论的介电加热方法,通过将非导电样品置于高频电磁场中来提高其温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非常快速和均匀的加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物材料被重新加热时冰的再结晶问题。
2024年,国际低温生物学会前主席高大勇团队
开发出单模电磁共振(SMER)复温技术能够快速均匀地复温样品

2024年,中国国家前沿局
“器官长期低温保存新原理和新技术”立项
2024年,中国国家前沿局
“器官长期低温保存新原理和新技术”立项
助力大尺寸器官低温保存,提升和改革复杂器官的低温保存技术,为器官的低温保存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积累。
2024年,中国国家前沿局
“器官长期低温保存新原理和新技术”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