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banner
2
生命延续计划科研技术路线图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
1

2024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生命科学领域成果丰硕

发布时间:

2025-02-07

近期,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发布,在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细胞、基因技术成果突出,包括首次3D打印出功能性人类脑组织、CAR-T治疗、基因编辑、谷新量子芯片、超级显微镜等。

 

科学家首次3D打印出功能性人类脑组织

美国科学家首次3D打印出功能性人类脑组织,它可以像传统脑组织一样正常生长并发挥作用。研究人员采用了水平叠层方案,将从诱导多能干细胞中培养出来的脑细胞置于柔软的“生物墨水”凝胶中,最终培育出神经元。打印的细胞通过介质在每个打印层内部和层之间产生连接,形成与人类大脑相当的网络。这种3D打印技术不需要特殊的生物打印设备或培养方法来保持组织健康,并可以使用显微镜、标准成像技术和电极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家认为,这一突破对研究大脑,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多种神经和神经发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谷歌新量子芯片跨越精度里程碑

美国谷歌公司开发的一款量子芯片Willow,首次实现了“低于阈值”的量子计算,这是寻求制造足够精确且实用量子计算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Willow是该技术的改进版本,其规模更大,拥有105个物理量子比特。谷歌量子计算部门负责人表示,Willow功能强大,可以在约5分钟内完成全球最大的超级计算机预计需要1025年才能完成的随机电路采样任务。

首张“宇宙地图”

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公布首批科学成果,包括首张“宇宙地图”照片。欧洲空间局(ESA)公布了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首批科学成果,其中,一组科学图像清晰展现了闪闪发光的星系团、附近的螺旋星系,以及孕育着数十万颗年轻恒星的彩色星际气体云。该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一组拼接图像捕捉到1400多万个星系,首次展示了“宇宙地图”,增进了人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宇宙结构中所起作用的理解。这幅巨图由260幅图像拼接而成,是欧几里得太空望远镜绘制的迄今最大、最精确的宇宙地图的第一次展示。在接下来的6年里,欧几里得太空望远镜将自动扫描大约1/3的夜空。研究人员预计,最终地图将显示约80亿个星系,每个星系都有数十亿颗恒星,跨越100亿年的宇宙历史。

科学家绘制迄今最大脑基因调控网络图谱

2024年5月,研究人员在《科学》《科学进展》《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了15篇论文,宣称绘制出了迄今最大、最先进的大脑基因调控网络多维图谱,详细描述了协调大脑生物通路和细胞功能的许多调节元件。这些论文按照几个关键主题报告了研究结果,扩展了先前的发现,探索了人类大脑多个皮层和皮层下区域。这些大脑区域在一系列重要功能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包括决策、记忆、学习、情感、奖励处理和运动控制。上述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使用2500多名捐赠者的死亡后脑组织,绘制了大脑发育不同阶段和与多种大脑疾病相关的基因调控网络。

超精确癌细胞3D图谱问世

2024年10月,在发表于《自然》的12篇论文中,人类肿瘤图谱网络(HTAN)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人类和动物组织的数十万个细胞,绘制了超精确肿瘤细胞3D图谱,同时创建了能够追踪导致癌症的细胞变化的“分子钟”。科学家分析了6种癌症的131个样本中的细胞组织,并使用“分子钟”追踪正常细胞如何在肠道中失控并增殖。他们使用单细胞分析和基因编辑工具CRISPR在每个细胞的DNA中生成突变,从而记录了每个细胞变化和分裂的时间轴。科学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418个人类结肠息肉,发现高达30%的息肉起源于几种细胞类型。这些发现推翻了结肠癌起源于肠道内壁单个流氓细胞的观点,并可能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更多机会。

首个双语读脑装置让失语者重新“开口”

美国研究人员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发表的一项研究称,与大脑植入物耦合的人工智能(AI)系统首次帮助一个无法正常说话的人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该研究分析大脑皮层直接记录的信号后发现,有关西班牙语和英语的许多大脑活动实际来自同一区域,从而为人们了解大脑如何处理语言提供了见解,并为无法口头交流的人恢复多语言能力带来了希望。

美国“星舰”第五次试飞“筷子”成功回收助推器

2024年10月,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实施第五次试飞。火箭助推器在降落时由发射塔上被称作“筷子”的机械臂“夹住”,首次实现在半空中捕获回收,飞船溅落在印度洋。本次使用机械臂捕获助推器的方式,有助更快地回收、重复使用助推器,提高“星舰”发射频率。“星舰”火箭总长约120米,直径约9米,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级是长约70米的“超级重型”助推器,第二级是“星舰”飞船,两级均可重复使用。该火箭的设计目标是将人和货物送至地球轨道、月球乃至火星。

世界首例干细胞治疗恢复人类视力

日本研究团队实现世界首例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角膜移植手术。在接受手术的4名视力严重受损患者中,3名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视力得到了持续一年多的显著改善,另一名患者视力虽有所提高,但并不持续。研究人员从健康的供体中提取血细胞,并重新编程为胚胎样状态,然后将其转化为一层薄而透明的鹅卵石状角膜上皮细胞。作为手术的一部分,该团队刮掉覆盖在患者一只眼睛的受损角膜上的疤痕组织层,然后缝合来自供体的上皮细胞,并在上面放置一个柔软的保护性隐形眼镜。研究人员计划2025年3月启动临床试验,以进一步评估这种方法的疗效。

全球首例人类接受经基因编辑的猪肾脏移植完成

2024年3月,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外科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例活体人类移植猪肾脏手术。该移植手术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同情使用”许可。本例移植的肾脏取自一只小型猪,这只猪经过基因组编辑,69个动物基因被修改。这些编辑的基因组旨在防止捐赠器官的排斥反应,并降低器官中的病毒感染接受者的风险。全球首例活体人类移植猪肾脏手术的初步成功,让研究人员燃起了对猪器官进行更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希望。这样的试验可能会将“异种移植”带入临床。

长效HIV预防针剂试验成功

2024年6月,美国生物制药公司吉利德公布,其研发的一年注射两次的HIV-1衣壳抑制剂“Lenacapavir”(来那卡帕韦),在预防艾滋病毒(HIV)方面显示出了100%的有效性。《科学》杂志认为,该药物的成功源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即对其所靶向的HIV衣壳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有了全新的深入理解。鉴于许多病毒也拥有各自的衣壳蛋白,来那卡帕韦的成功应用意味着,类似的衣壳抑制剂有望对抗其他病毒性疾病。预计监管部门最早到2025年中期才会批准来那卡帕韦,其价格尚未公布,因此能否加速终结艾滋病的流行尚未可知。美国专家提醒,来那卡帕韦不能替代疫苗。

 

这项年度评选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31届,评选结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的认识,对普及前沿科技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再次点燃了人们对生命科学的关注和讨论,并为全球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全面展示的平台。
 

最新动态

开启“空中生命线”,银丰低温医学团队参与中法空中紧急医学救援培训

2025年1月,银丰低温医学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到“中法空中紧急医学救援培训”中,并获得资格证书。这意味着团队在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领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银丰生命延续计划纪录片《中国温度》获评2024品牌建设优秀案例

银丰生科院生命延续计划纪录片《中国温度》获评2024年度品牌建设优秀案例。此前,该片还获评中国外文局举办的“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大赛” 全国奖项。

欧洲“干细胞之父”一行莅临我院低温医学中心考察参观

11月5日下午,欧洲“干细胞之父”、德国终身国家科学顾问、德国干细胞研究协会创始主席、科隆大学神经生理学究所所长Jürgen Hescheler (于尔根·海席勒),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系临床副主任、德国哥廷根大学未来医院负责人Claus Wolff-Menzler(克劳斯·沃尔夫-梅茨勒),德国哥廷根大学药剂学副主任、实验室战略采购主任、医学中心分析实验室诊断商务总监Ulf Oesinghaus (乌尔夫·奥辛豪斯),德国Mediq Innovation医疗创新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Jan Wende (杨·文德)……

赋能低温!银丰生命延续计划会员线上交流会圆满结束

探索生命科学,预见未来奇迹。10月29日,银丰生命延续计划会员线上交流会圆满结束。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银丰生科院)临床响应中心主任Aaron·Drake及低温医学团队参与了本次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