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牛奶秒变“活体材料”,新型生物凝胶诞生
发布时间:
2025-08-21
国际顶级材料学期刊《Matter》在线发表哥伦比亚大学与帕多瓦大学联合团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如何利用牛奶加工副产品——酸奶乳清中提取的牛源细胞外囊泡(EVs),构建具有动态交联特性的生物活性可注射水凝胶。这项创新技术为解决组织工程领域“可注射性”与“生物活性维持”的双重难题提供了全新范式。

《Matter》牛奶囊泡解锁生物材料新潜能
传统生物材料往往面临两难选择:合成高分子材料虽具备良好机械性能,但缺乏生物信号调控能力;天然生物材料虽含有活性成分,却难以实现稳定递送。研究团队负责人Artemis Margaronis教授指出:“我们发现的牛奶囊泡就像预装了修复程序的纳米机器人,其表面天然携带的数百种生物活性分子,能精准调控免疫反应和组织再生过程。”数据显示,每升酸奶乳清可提取约10¹³个高活性EVs,产量是传统细胞培养来源的100倍,且提取成本仅为后者的千分之一。
微观结构设计:构建智能水凝胶矩阵
研究团队通过精密调控高分子聚合物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的微观结构,成功破解了EVs与生物材料的稳定结合难题。实验数据显示:采用16碳长链(C16)修饰的HPMC材料,仅需传统用量1/50的EVs即可形成存储模量提升3倍的稳定水凝胶。这种“疏水相互作用增强效应”使材料在保持注射柔韧性的同时,获得了接近天然软骨的力学强度。
更引人注目的是材料设计的普适性突破。通过系统优化聚合物功能化程度(疏水修饰比例0.32-0.52 mmol/g)和浓度参数(最佳3% HPMC),研究团队证明该技术路线可扩展至大肠杆菌、黑色素瘤细胞等来源的人工囊泡(ACDVs)。“我们建立了EVs-聚合物协同增强机制,EVs不仅作为交联剂,其'大分子拥挤效应'还能强化网络结构。”第一作者Caterina Piunti博士解释道。

功效验证:血管网络自发生成改写修复规则
在小鼠皮下植入实验中,新型EV水凝胶展现出惊人的组织修复能力。7天观察期内,水凝胶内部形成了包含CD34+幼稚血管和CD31+成熟血管的立体网络,血管浸润深度达到材料内部500微米以上。免疫组化分析显示,材料特异性募集了表达FOXP3的调节性T细胞,这类修复卫士能有效抑制过度炎症并引导血管定向生长。
与传统脂质体水凝胶相比,EV水凝胶组的血管密度提高3.2倍,炎症因子IL-6水平降低47%。更关键的是,材料在体内呈现渐进式降解特性,28天后完全转化为新生组织而无纤维化包裹。“我们观察到水凝胶就像微型血管孵化器,不仅提供物理支撑,更通过持续释放生物信号重塑修复微环境。”Margaronis教授强调。
这项突破性技术正在打开再生医学新天地:在糖尿病溃疡治疗领域,可定制刚度的水凝胶能匹配不同组织修复需求;在骨科应用中,负载特定EVs的凝胶可促进骨细胞定向分化;免疫调节型配方更有望革新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策略。随着规模化生产工艺的优化,这种源自牛奶的“活体生物材料”,或将推动组织工程进入精准修复的新时代。
最新动态
聚焦《Frigid Zone Medicine》: 银丰低温医学团队发表低温保存重要综述文章
本次综述的系统发布,不仅提升了冷冻保存样本活力评估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也为后续技术研发与临床应用指明了方向,有望加速低温医学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进程。
【共探生命意义与科技前沿】银丰生命延续计划会员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圆满举行
为深化生命教育实践,感悟生命规律与科技价值,2025年7月26日,由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济南市第二殡仪馆、济南市幸福益工社工服务中心共同主办的“生命·重生·收获”主题生命教育实践活动成功举行。活动吸引了生命教育领域专家、生命延续计划会员、“爱·莲说”生命教育志愿服务队成员及社工代表积极参与。
近日,由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联合攻关的"人类卵巢组织超低温冻融、激活和移植新技术"荣获2025年度山东制冷空调科学技术奖。这项突破性技术为女性生育力保存开辟全新路径,标志着我国在生殖医学与低温生物医学交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跨越。
5月19日,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中文研修班代表团赴银丰生物集团-低温医学研究中心展厅参观考察。来自多国的政府官员深入了解了银丰在低温生物医学、细胞存储、基因科技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并与代表团就技术转化与国际合作展开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探索低温奥秘·筑梦未来时光 ——银丰生命延续计划基地探访活动圆满落幕
2025年5月17日上午,一场聚焦生命科学与低温医学的深度探索之旅在济南银丰生物科技园圆满落幕。通过这场由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探访活动,会员朋友不仅 实地了解科研基地 ,更通过超低温冷疗体验、脑电信号采集系统体验、专家座谈等环节, 参与感受低温科技及生命科学赋予生命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