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banner
2
生命延续计划科研技术路线图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
1

新型柔性听觉脑干植入物 或为重度听力损伤患者带来新希望

发布时间:

2025-04-25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研究团队近日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他们成功开发出全球首款柔性听觉脑干植入物(ABI)。这一创新技术有望解决传统ABI因刚性结构导致的副作用问题,为因耳蜗神经严重损伤而无法使用人工耳蜗的患者提供更精准、安全的听力恢复方案。

传统技术困境:副作用多、效果受限

听觉脑干植入物(ABI)自问世以来,被视为无法使用人工耳蜗患者的“最后希望”。然而,当前主流的ABI采用刚性电极阵列,难以贴合脑干复杂的曲面结构,导致电流扩散和非目标神经激活。临床中,医生常被迫关闭大部分电极以避免头晕、面部抽搐等副作用,致使患者仅能感知模糊声音,无法理解语音。“这些限制严重影响了ABI的实际效用,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有限。”EPFL软生物电子接口实验室负责人Stéphanie P. Lacour教授指出,“我们需要一种能自然贴合脑组织、精准传递信号的解决方案。”

柔性技术突破:毫米级薄膜贴合脑干曲面

研究团队从材料科学与微加工技术入手,设计出一款厚度仅毫米级的柔性ABI。该装置将微米级铂电极嵌入硅胶薄膜中,形成可弯曲的电极阵列,完美贴合半径仅3毫米的耳蜗核表面。相比传统刚性植入物,柔性设计减少了电流泄漏风险,并允许更多电极同时工作,从而提升声音分辨能力。“柔性电极与组织的无缝接触是关键。”共同第一作者Alix Trouillet解释,“这不仅降低刺激阈值,还能激活更多电极,为高分辨率听力恢复奠定基础。”此外,团队利用微光刻技术实现电极布局的高度定制化,未来可灵活调整电极数量(目前为11个)及排布方式,针对不同患者优化频率调节。

动物实验成功:猕猴“听懂”电脉冲信号

为验证柔性ABI的实际效果,团队在听力正常的猕猴身上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复杂行为实验。研究人员训练动物通过操纵杆判断连续音调的异同,随后逐步将柔性ABI的电刺激与自然声音混合,最终完全替换为人工信号。结果显示,猕猴能准确区分不同电极对间的细微差异,处理电脉冲的方式与真实声音几乎无异。“动物主动触发刺激的行为表明,人工听觉未引发不适。”共同第一作者Emilie Revol强调。实验中,猕猴未出现面部抽搐等副作用,且植入物长期稳定性优异,无移位现象,而传统ABI常因位移导致性能下降。

临床转化前景:或率先用于术中测试

尽管成果显著,团队坦言柔性ABI距离临床应用仍需攻克医用材料认证、长期可靠性验证等挑战。Lacour教授透露,下一步计划与波士顿的临床合作伙伴合作,在人类ABI手术中短期植入柔性电极,对比其与传统装置在减少神经误激活方面的效果。“若术中测试成功,柔性ABI将开启听力康复的新纪元。”Lacour表示。未来,团队还计划增加电极数量,进一步提升声音分辨精度,并探索该技术在神经调控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EPFL的这项研究不仅为重度听力损伤患者带来曙光,也为柔性生物电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范本。随着技术迭代与临床推进,柔性ABI或将成为神经修复领域的下一个里程碑,重新定义人类与机器的交互边界。

最新动态

开启“空中生命线”,银丰低温医学团队参与中法空中紧急医学救援培训

2025年1月,银丰低温医学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到“中法空中紧急医学救援培训”中,并获得资格证书。这意味着团队在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领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银丰生命延续计划纪录片《中国温度》获评2024品牌建设优秀案例

银丰生科院生命延续计划纪录片《中国温度》获评2024年度品牌建设优秀案例。此前,该片还获评中国外文局举办的“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大赛” 全国奖项。

欧洲“干细胞之父”一行莅临我院低温医学中心考察参观

11月5日下午,欧洲“干细胞之父”、德国终身国家科学顾问、德国干细胞研究协会创始主席、科隆大学神经生理学究所所长Jürgen Hescheler (于尔根·海席勒),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系临床副主任、德国哥廷根大学未来医院负责人Claus Wolff-Menzler(克劳斯·沃尔夫-梅茨勒),德国哥廷根大学药剂学副主任、实验室战略采购主任、医学中心分析实验室诊断商务总监Ulf Oesinghaus (乌尔夫·奥辛豪斯),德国Mediq Innovation医疗创新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Jan Wende (杨·文德)……

赋能低温!银丰生命延续计划会员线上交流会圆满结束

探索生命科学,预见未来奇迹。10月29日,银丰生命延续计划会员线上交流会圆满结束。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银丰生科院)临床响应中心主任Aaron·Drake及低温医学团队参与了本次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