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低温保存:问鼎低温医学的“珠穆朗玛峰”
发布时间:
2023-08-23 16:33
来源:
20世纪知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人类的生存实质是一次次的死亡体验,“死亡使人们变得聪明而忧伤”。所以,在人类史上,人们不断突破自身,挑战着科技的边界,医学的顶峰,人类生命的长度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延展着。
人体低温保存就是现代低温医学研究者正在攀登的“珠穆朗玛峰”,又被很多人称之为“凝固时光的技术”。
NO.1 以科学精神的勇敢探索
英国生物医学家Aubrey de-Grey曾说,“人体冷冻技术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勇敢尝试”。人体低温保存是随着低温保存技术研究的不断进展,而自然衍生出的一项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
目前,人们已经成功实现了各类干细胞、精子、卵母细胞、胚胎及部分组织和器官的低温保存和复苏。在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已掌握了皮肤、断指/趾、瓣膜、卵巢、骨、肌腱、血管、胰岛等的深低温保存和复苏技术,并成功实施了近200例组织和器官的保存,部分已成功复苏回植。
在细胞、部分组织和器官的保存技术基础上,进行人体低温保存似乎是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从理论上讲,通过深低温保存,可将细胞甚至是生物体冷冻至极低温,并在需要时再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沉睡的生物体复温,被唤醒的生物体仍可保持着活性。因为低温环境,大大降低甚至暂停了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同时避免了长期保存过程中外界的各种干扰,因此复苏之后的生物体各项功能仍然可以恢复如初,宛如新生。
所以,人体低温保存技术并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之中,它有一定的科学基础,并有实际应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低温冷冻保存技术在细胞尺度上虽然已经成熟,但对于体积稍大一些的组织或器官,抑或亦或是人体,实施起来仍有较大困难,比如降温中的冰晶问题,复温的逆玻璃化问题等。
基于现有技术,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在低温冷冻保护剂和降温设备、低温保存设备、灌流手术方案和监测系统等方面,不断进行研究,目前已取得多项专利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体低温保存过程中冰晶的形成和生长。
NO.2 凝固时间,暂停死亡
如果低温保存技术能够保持细胞的活力,那么人体低温保存手术实施的前提和必备条件是,病人身体和大脑的细胞仍然“活着”。
在国内,死亡标准的判定虽然正在力争无限接近脑死亡,但死亡的发生并不是一个瞬时的概念,即使心脏停跳、呼吸停止,身体和大脑的细胞在很长时间内仍然“活着”,这是生命留下的最后的时间窗口。人体低温保存实施流程,也在这个时间内启动,以阻断病人死亡、寻求疾病治愈的新方法。
所以,在很多人眼中,人体低温保存是现代急救医疗的一种延伸。而在法律意义上被宣判“死亡”的人,也仿佛只是为生命按下了暂停键,是接受了另一种新型治疗方式的“病人”而已,这是与病魔的最后斗争,也是与死亡的最后抗争。
NO.3 难点仍存在
在自然界中,虽然已有许多经历低温仍能复活的生命现象,比如某类天蛾、北美树蛙等。俄罗斯科学家也曾唤醒4万年前冰冻的线虫。但距离人体的低温保存,还存在巨大挑战。比如,复温时如何避免冰晶的重结晶,原发疾病是否有了被治愈的条件等等,我们寄希望于未来的科技力量,在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这一切或许都不再是难题。
我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在《三体》中将人体冬眠技术称之为“人类在时间上的第一次直立行走”。就像学步的婴儿,或许现在的人体低温保存正在步履蹒跚中前行,但我们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进展和突破,人类终将在时间的赛道上越走越快,越行越远。
分享到:
相关资讯